IVN国际志愿者网络-全球志愿者组织义工招募-国际志愿者协会义工旅行项目交流申请公益平台-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外志愿者培养:从小培养“回报社会”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1 14: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志愿者者网络,义工旅行,国际义工

马上注册,享受更多特权与福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30516030738617.jpg

图说:美国一所学校的学生在一家公益机构组织、培训下参与回收废弃物的环保活动。

  一个芦山地震志愿者被村民骂走的消息在网络上不断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志愿者如何“帮忙不添乱”的讨论。而在志愿者服务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志愿者往往被视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国家不仅鼓励民众从小投身志愿服务,还建立了相关培训机制,制定有关法律,为社会培育基数大、素质高、能应急的志愿者队伍。

  从小培养“回报社会”精神

  在不少发达国家,很少有当地人一生没有做过志愿服务的。从小做起,让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被外界认为有更高的含金量。

  在英国,虽然年纪小,但少年志愿者能做的事情仍然不少,像帮助宣传保护小动物,提醒大家保护牙齿、注意环境卫生等等。这些小义务宣传员们经常身披荧光绿的马甲站在街头,向过往路人做宣传。面对这些孩子天真的笑脸,很多成年人都愿意停下脚步来和他们聊聊天。按照“英格兰志愿者”机构干事霍布齐对《环球时报》记者的介绍,英国人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当志愿者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回报社会”的思想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我们需要看到这些孩子们一旦长成大人发现街头有人跌倒主动去搀扶,遇到无家可归的人,知道应该介绍他们去哪里接受安置”。他同时表示,在这些方面他一直认为英国做得不错。

  对于霍布齐的说法,《环球时报》记者也深有体会。记得一次在伦敦乘坐火车,突然有人遭遇心肌梗塞昏迷。记者身边的英国男女老少不少人都迅速冲过去抢救,同时有人在判断出症状后,立刻拨打了相关医护部门的电话号码,并且熟练地按响火车上的紧急呼叫按钮,通知列车长。记者事后好奇地问过其中的一些英国人,“这些都是从哪里学来的?”而“小时候”多半是他们不加思索的回答。

  为了从小培养志愿者,德国设立了专门的“训练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一名12岁的德国小姑娘卡罗塔。作为德国“温暖之家”协会的小志愿者——“时间赠送者”,她已有3年志愿者经历,现在的工作是负责照看一名患有重病的同龄人菲利普。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卡罗塔之前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训练营。在训练营里,她不仅要掌握急救知识,还要全面了解自己所照顾病人的情况,以及怎样和被照顾者沟通等。培训老师会随时考验他们,比如扮演病人、故意闹情绪等。培训期间,她还有机会和其他青少年志愿者一起学习交流,经过最后的考试合格才能“正式上岗”。

  而加拿大孩子们之所以特别热衷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业余时间培训、拿证,不光因为当志愿者有意义,更因为这样做“有好处”——甚至“不这样做没好处”:在许多加拿大省份,学生需要积累足够“义工时长”才能升学或毕业,即便没有这项硬指标,“社会服务状况”也是学生操行评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当志愿者还能积累人脉和重要的“本地工作经验”,对于留学生或移民子弟,这是获得更好工作的敲门砖,对当地青少年则关系到第一份工作的好与坏,老资格和专业性的志愿者,找到更理想工作的概率,要比“菜鸟志愿者”大得多。

重技能培训,需持证上岗

  相对于面向“小志愿者”的基础性培训,为了获得更多的“救援高手”,不少发达国家在提高志愿者应急能力和技能水平方面投入很大。他们不仅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严格要求志愿者的资质水平,还在社会层面激励高素质志愿者。

  由于灾害频发,日本十分重视对志愿者各项具体技能的培训。即便是普通的非救灾志愿活动,日本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也有模有样。去年《环球时报》记者曾经参加东京都水道局组织的活动,到东京的西部水源林参观。维护两万多公顷的水源林,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东京都水道局除了让专业人员护林外,还动员志愿者组成多摩川水源林森林队参加护林,现在已经有约1000名志愿者报名参加。森林队的活动主要有修整树木、砍伐、造路等等,他们每年举办五次体验培训活动,让初学者了解保护森林工作的主要程序和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志愿者的服装和携带物品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戴安全帽、手套,穿工作服,带毛巾、雨具、常备药等。

  英国并不是一个多灾国家,一年到头没有多少地震洪水等灾害需要应付。但英国人并不因此就忽略对志愿者技能水平潜移默化的培养。在“Doit”志愿者机构网站上,有意申请志愿者服务的人,每隔45秒就可以找到一份志愿者的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非常琐碎:分辨各种药物,陪伴情绪紧张的病患或者帮助维护一些古旧文物或是艺术品等等。长期下来,志愿者学习到很多知识,即便在英国用不上,前往其他国家提供志愿服务时,往往就会派上用场。很多英国人会参加本国的“红十字会”,前往非洲灾区服务。一些英国人则在本国学习了一些农业灌溉技术后,前往亚洲国家帮助当地人发展农业,而这些平民能手汇集到当地,都很受欢迎,不会被当地人看作是“帮倒忙”。

  在加拿大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因为劳动力价格很高,许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如果雇佣过多人手则财政势必吃不消,所以很多活动都是义工唱主角、挑大梁。作为一个“做什么都需要证书”的社会,在加拿大做志愿者陪护老人、在医院帮忙、在海边参与活动组织、陪更小的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等,都需要一张甚至几张专门证书,这些都要求必须参加专门的培训,一般社区活动中心或图书馆都有这类课程。虽然证书有的很容易拿,往往参加一次活动就能拿回来,但也有证书很难拿到,如应急救护之类的证书,不经过一定课时培训和严格考核,休想过关。

  德国人更是把志愿者技能培训做得极为体系化。记者了解到,负责灾害救援的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是德国最大型的志愿者服务平台之一,也是培养灾害救援志愿者的“孵化器”。为了让旗下志愿者个个成为“救援高手”,该机构在德国设有两所专门学校:一所在下萨克森州的豪亚,每年培训近7000名学员;另一所在巴登符腾堡州的诺伊豪森,主要做提高救援领导的培训,每年培训6000名学员。

  培训分为三级。一是基础培训,以救援小组为单位,主要是公民保护、危险物品、救援常识、常规救援行动、急救、极端天气下的行动等知识,教师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担任。二是专业技术培训,内容包括通讯、水处理、交通、电力、定向爆破、装备仪器的操作与维护等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时间为l周左右,培训形式主要是现场操作和讲授相结合。三是指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级指挥人员协调能力、后勤管理等内容,培训方式主要是模拟演练。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还开通“网上培训学校”,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网络培训。

  志愿者能成为“国家财富”

  从小培养国人的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高志愿者的应急能力和技能水平,被不少发达国家看作是国家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为了确保志愿者服务长效发展,它们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和激励举措。

  按照英国一些地方的当地法律规定,即便是一个小学生,也可以在校方组织下,定期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在多灾的日本,志愿者服务始终与救灾联系密切,一些救灾方面的法律甚至还专门提及志愿者。例如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日本全国137万志愿者赶到灾区,当年被称为日本“志愿者元年”。当年7月政府就修订了《防灾基本计划》,补充了“防灾志愿者活动的环境整备”、“接受志愿者”等条目。同年12月,“志愿者”这一词汇,正式写入修正后的《灾害对策基本法》。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教育学者绍尔贝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德国把志愿者活动作为一项国策”。德国联邦议院专门设有“公民志愿行动的未来”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德国公民志愿行动,制定具体的政策战略与措施。德国外交部也设有名为“文化延伸”的国际志愿者机构。德国政府还积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统一性和标准化。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德国早在50年前就制定了《奖励社会志愿者年法》等法规,鼓励民众投入志愿者行列。比如,参加者可获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奖励,所支出费用可以报销等。平时,志愿者参加活动时的住宿、工作服、培训等也是免费,还可获得一定的补贴。绍尔贝格对记者表示,志愿者项目大幅降低德国的社会管理成本,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是德国的巨大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文佑|小黑屋|国际志愿者网络(IVN)

GMT+8, 2024-11-24 00:25 , Processed in 0.02835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